他發現,或者他相信,自己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祕密,從連串三角形和楔形刻痕透露出來——牽涉到舊約挪亞相關記述之前的一次洪水氾濫之謎——不過他需要雷迪以細膩手法清除擋住重要文字的一層外殼。
新聞通訊:數十家新聞公司已經逐步開始使用彈出視窗的電子報形式,即時報導重大新聞。驅動新聞發展 新聞編輯室正在逐漸脫離線上的大方塊格式,因為這種格式不適合讀者在手機上關注的範圍。
《紐約時報》去年承認,其受歡迎「Caliphate」系列Podcast的大部分內容,都沒有達到其編輯標準。過去一年的平均新聞頁面瀏覽持續時間和每次瀏覽的新聞業面分別下降到-6.2%和-19.4%。文:李偲瑋 從彈出式新聞報導、Podcasts,短期課程到紀錄片,新聞編輯部在呈現網際網路時代的長篇新聞方面越來越有創意今日,已有數十種彈出式新聞電子報和Podcasts正在報導新冠肺炎。不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這樣做。
參考資料 AXIOS | The new era for long-form journalism 延伸閱讀 Podcast新手入門:為什麼要聽、用什麼聽,以及有哪些好節目 《開始Podcast》:與別人一起主持,相較於單獨主持的優勢是什麼? 新聞工作者同溫層互不交流,於是媒體充滿互斥又片面的新聞報導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接下戰帖。這種趨勢始於2018年的期中選舉,並在川普受到彈劾期間掀起一波浪潮。到了2010年代以後,則進化為行銷4.0,即滿足顧客的「自我實現」需求。
舉例來說,喝高球(Highball)這款雞尾酒不只給人很酷、很時髦的印象,還因為創造了「用啤酒杯乾杯」這項新的行為,而增加了飲用機會。4.0則是向想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年輕人,販售「擁有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的車」這種自我實現價值。為什麼現在能夠實現以「習慣養成」為目標的行銷呢?如同P.24~25提到的,這是因為在數位化的發展下,企業可以更容易掌握到顧客的生活行為資料。行銷1.0是1960年代之前的「以產品為核心」的概念,這個時代的需求大於供給,只要製作便宜的好產品就能熱賣。
「能否打造顧客的習慣」亦是企業的投資判斷標準。美國某間投資公司便是藉由「The Tooth Brush Test(牙刷考驗)」來進行投資判斷。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將人類的需求分成5個層次,行銷4.0便是對應最後一層的自我實現需求。因為人類有著想簡化思考程序、節省時間,以及想回避風險的需求,所以下回通常也會選擇自己主動購買過的東西。到了1970年代以後,「顧客導向」的概念崛起,企業要掌握顧客的需求來開發商品。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變心快時代的絕對回購機制:不怕市場縮小、無懼對手增加,靠習慣建立讓顧客一試上癮。
2.0是販售附倒車顯影器的車。接下來,到了1990年代之後,社會上充斥著滿足顧客機能性需求的商品,於是又轉變成行銷3.0,即滿足精神層面的「價值導向」。於是,我們決定將提高時間價值、以習慣養成為目標的行銷稱為「行銷5.0」(科特勒大師,不好意思。首先為大家簡單解說,什麼是行銷1.0~4.0。
顧客可能會去哪裡、可能會做什麼事等等,預測的準確度越來越高,因此不難根據預測結果促進下一個行為變化。由此可見,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習慣養成」也是受到矚目的議題。
》,台灣東販出版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所以才說,改變行為更容易將商品推廣出去。
作者:博報堂流行習慣製造者 譯者:王美娟 在產品與服務不斷推陳出新、供過於求的新世代,與其提供完美的選擇,不如讓顧客更容易做選擇。,變心快時代的絕對回購機制,行銷,消費者,品牌],author_key:bookdigest,author_name:精選書摘,category_key:economy,category_name:經濟,type_key:book-digest,type_name:書摘,channel_key:[],channel_name:[]}} 今後的時代,企業不只要製作商品、利用廣告向社會大眾宣傳這項商品,還得更加重視如何向社會大眾推廣使用這項商品的「新習慣」。觀察日常生活,相信你也不太清楚家電與日用品等周遭事物,各家公司推出的商品有什麼差異。本書將不藏私分享如何讓商品成為顧客生活的重要部分,讓顧客習慣你、依賴你,想盡辦法買你的商品。也就是說,現在的環境終於能方便企業實施以習慣養成為目標的行銷了。行為是肉眼看得見的事物,因此拍照發布到社群網站上,就能向周遭宣傳推廣。
如果你想創造顧客會持續購買的商品,而不是短暫購買的商品,「習慣養成」正是最重要的關鍵字。拿車來比喻的話,1.0是便宜販售時速120公里的車。
所以投資公司才會觀察顧客是否會習慣性使用企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以此進行投資判斷。Photo Credit: 台灣東販 這種以「習慣養成」為目標的行銷,或許可以稱為行銷5.0,也就是行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行銷1.0~4.0的下一個階段。
收購企業時,該企業能否達成中長期的成長,不至於短命收攤可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變心快時代的絕對回購機制,行銷,消費者,品牌],author_key:bookdigest,author_name:精選書摘,category_key:economy,category_name:經濟,type_key:book-digest,type_name:書摘,channel_key:[],channel_name:[]}}。
一起見識睡覺時也能持續賣出商品的「習慣養成」魔法吧。到達滿足人類所有需求的這個層次之後,接下來行銷要往何處發展呢? 我們認為,就像三次元的空間加上時間軸即形成四次元,接下來的行銷應該會重視「時間軸」之概念。即便是同一件商品,只要用它創造出新的行為,就能夠激起購買意願。總而言之,由於數位化的發展,我們能夠持續預測顧客的行為,並且更容易接觸到他們。
此外,如同前面提到的,顧客接觸點隨著數位化的進展而增加,「顧客的行為」變得更容易預測了。,變心快時代的絕對回購機制,行銷,消費者,品牌],author_key:bookdigest,author_name:精選書摘,category_key:economy,category_name:經濟,type_key:book-digest,type_name:書摘,channel_key:[],channel_name:[]}} 除此之外,只要能夠改變一次顧客的行為,下回購買的機率也會提高。
3.0不以座椅寬敞為賣點,而是販售「可跟家人到處遊玩的生活」。反觀現在,生活者對正在使用的商品或服務大致滿意,因此很難利用功能或印象製造出差異。
刷牙的習慣、每天洗頭的習慣、用啤酒乾杯的習慣、土用丑日(譯註:伏天期間的丑日,通常落在7月19日~8月7日之間)要吃鰻魚的習慣等等,這類使用商品的習慣一旦在社會扎根,該項商品就能長期獲得生活者的惠顧。這個方法是觀察預定收購的企業,其商品是否像牙刷一樣,是日常生活中習慣性使用的東西,再根據這點來判斷要不要投資。
全球讀者超過60萬人的管理學月刊《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3月號也以「如何打造顧客的習慣」為主題。另外,若能改變行為,商品也會比較容易在生活者之間推廣開來,提高周遭人購買的可能性,也就更容易維持業績了他將這種生物形容成「神守」,「所以內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鱉則魚不復去」。鯉魚大量棲息在長江中游流域等氾濫平原地區,而考古發掘的沉積物中當然也有牠們的骨頭。
(The Higgins Art Gallery & Museum, Bedford, UK/Bridgeman Images) 對前工業化的中國人而言,最重要是當一名成功的農民,而捕魚通常只是副業。他的書中包含許多軼事,有時還提及神話,但關於鯉魚的建議如處方箋般詳實:「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
他們有半年的時間都住在船上並吃魚,等到季風洪水退去時才回到農田。他們的史前祖先可能也是這麼做的。
有些漁網不過是帶有籠子來接收魚群的立竿網,有些則是可以撈捕大量漁獲的圍網。除了隨處可見的倒刺魚矛,漁夫還會從挖空樹幹製成的獨木舟、船筏和木板船上部署投網,尤其是在淺水域。